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30日电(记者王靖、王雪冰)近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多点突破、纵深推进。
从经济增速位列省会城市第一方阵,到文旅融合添彩北疆文化建设;从“中国乳都”香飘国内外,到“中国云谷”绿色算力发展正酣;从跻身全国科技城百强榜第38位,到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;从擦亮生态底色,到建设幸福宜居城市;从传承焕活历史文化,到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……
十个维度的生动实践,既彰显呼和浩特市产业升级的硬核实力,又饱含民生为大的温度,立体呈现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与澎湃动能。
经济增长,是近些年呼和浩特最显著的特征。
2023年和2024年,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分别为10.0%、6.1%,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“大关”,较2021年增加1000亿元。经济表现亮眼背后,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、绿色农畜产品加工、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清洁能源、现代化工等“六大产业”集群的贡献。
近期,呼和浩特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猫传染性腹膜炎mRNA疫苗,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,标志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宠物健康领域实现突破。
这则捷报,只是“六大产业”集群强劲表现的一个缩影。“目前,‘六大产业’集群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90%,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”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说。
“中国乳都”,不少国人认识呼和浩特是从这张“名片”开始的。
“每秒生产11包牛奶,是全球灌装速度最快的生产线……”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,讲解员关于伊利牛奶生产线的介绍令游客惊叹。诸多优势叠加,让呼和浩特发展出近200家规模以上乳企。
“目前,呼和浩特市‘从一棵草到一杯奶,再到一块酪’的产业布局初具规模,目前乳企加快进行科技创新与智改数转,扎实推进绿色化、低碳化转型,让中国‘奶罐’里盛满品质好奶。”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吕莉华说。
科技创新,正让这座西北城市持续迸发发展活力。
世界最大空天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开工,建成全国首条mRNA动物疫苗生产线……近年来,呼和浩特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突出位置,勇当科技“突围”主力军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推动人才、产业和城市协同进步,打造北疆区域创新高地和区域人才中心。
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汪驰介绍,当地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,还设立全区首家科技金融工作站,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6家,202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14.59亿元。“我市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百强第61位,全国科技城百强榜第38位,创新发展的火花正在燎原成势。”他说。
“中国云谷”,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算力基地。
走进位于新城区的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市云数据中心,24小时不间断的算力服务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近年来,当地依托国家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布局及强大的算电、算网、算数协同发展优势,绿色算力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,已集聚运营商、金融机构、头部企业、国家部委等机构的一批算力中心项目。
呼和浩特市大数据管理局数字经济发展科科长张越介绍:“呼和浩特算力规模达到10.1万P,其中智算占比超95%。”呼和浩特入选“2025中国城市数据要素百强榜”,荣获“算力产业集群先锋”“绿色算力发展先锋”称号,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算力基地。
全国文明城市,2025年摘得的这一“金字招牌”,让这里的干部群众倍感自豪。
500米内即见公厕,青城驿站解决群众如厕难题;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、雕塑之城等文化名片……有“面子”更有“里子”,当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道德领域先进典型超1000人。
“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,让干部群众更加坚信: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,是数百万双手共同托举的结果。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耀,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,而是全体市民用一言一行浇筑的精神丰碑。”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文明办主任、精神文明创建中心主任张东霞说。
民族团结,动人故事在呼和浩特数也数不尽。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,已融入呼和浩特的方方面面。在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,“蒙汉双语”窗口的便民服务,换来群众的点赞认可;在大大小小的社区里,洋溢着各族群众共居、共学、共事、共乐的和谐氛围……
作为“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”,呼和浩特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,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脉络,以多元实践织密民族团结纽带。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理念在北疆大地上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历史文化,如长河般滋养城市根脉,赋予呼和浩特厚重绵长的城市底蕴。
从战国秦汉时期的“云中郡故城”,到北魏“盛乐古都”,再到清代的“绥远城”,呼和浩特见证多元文化交流融合,也见证时代的更迭变迁。有着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”美誉的呼和浩特市,文物资源富集,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。
呼和浩特对老城肌理、历史遗存实施分类保护、分步修复,塞上老街等多个老城街区、历史文化节点在改造中同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,兼顾保护与利用。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保护和考古科副科长程元表示,多部门有效凝聚文物保护合力,为城市更新中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奠定制度基础。
生态之美,让呼和浩特青翠灵动,充满诗意景致。
金秋时节,敕勒川草原、哈拉沁生态公园、雅玛图森林公园等地游人如织。良好的生态环境擦亮呼和浩特绿色发展底色。市民张磊说:“如今的呼和浩特,抬头是天空蓝,俯首是碧水清,放眼皆是生态绿。”这是对呼和浩特生态环境的由衷赞许,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。
近年来,呼和浩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把“绿色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。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介绍,当地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,提前6年完成“三北”工程六期建设任务,截至2024年底,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5.78%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46.15%。
文旅融合,让呼和浩特尽显“北疆明珠”的风情与活力。
蒙草小草种子乐园正式投用,成为生态科普与亲子旅游的热门去处;恼包文化旅游区、水磨运动休闲小镇等乡村旅游项目多点开花,吸引市民和游客深入田园……呼和浩特大力发展夜间文旅、乡村旅游和特色演艺,推动文旅深度融合,让游客在多元文化中收获别样体验。
与此同时,“音乐+旅游”“演出+旅游”“赛事+旅游”等跨界融合不断拓展,带动人气与消费“双增长”。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罗纲介绍,今年1月至7月,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超3413万人次,游客总花费超501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7.73%、3.13%,均居内蒙古第一。
幸福宜居,是这座城市温度的生动体现。
在新城区八一小区,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居民乐享宜居新生活,如此蝶变源自呼和浩特深入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。三年内,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61个、棚户区87个,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,彻底解决502个小区“吃水难”。
在呼和浩特,一幅幸福民生的新画卷在北疆大地展开。从“一刻钟养老服务圈”到“千园之城”,从“名校+”教育集团到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配资评测论坛网,一组组实打实的举措,映照着百姓的幸福笑脸。当地把民生关怀落到细微之处,用浸润日常的民生温度,托起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。
富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